「跤若勇,人生是快樂ê!」
關鍵字:膝關節
台語文:跤頭趺、跤頭窩
羅馬拼音:kha-thâu-u
銀髮族擁有自主行動力,通常更能享受自由的樂齡生活,持續在健康快樂的良性循環;行動力與腳的健康有關,而腳的狀態則與膝關節不可分割。

膝蓋關節主要構造由骨頭、軟骨、韌帶及肌腱組成,其中可大致分為:
骨頭:大腿骨、小腿骨、髕骨(膝蓋骨)
軟骨:關節面軟骨、半月板(內側外側各一塊)
韌帶: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韌帶
肌腱:連結骨頭與肌肉
構造精密複雜的膝蓋,在人體所有關節中,具有高載重、高工時的特性;也被形容為最易受傷的關節。在這樣的條件下,若發生疼痛症狀或受傷,需要相對較多線索來幫助醫師做診斷。
保護、保養膝蓋,不只是老年人的功課,年輕中壯年族群提早了解,便能提早為健康存本。
骨力銀行碎碎念:健康不能等,身體若有狀況要儘速就醫,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讓專業的來!
本篇針對5種慢性膝關節症狀,一起做初步的了解:
(急性症狀如扭傷、撞擊或運動傷害等則在下篇討論)
快速導覽
膝部肌腱炎
肌腱就像是橋樑一般,搭起肌肉與骨骼形成團隊合作般的功能。
而肌腱炎好發於年輕族群,板機指、媽媽手、網球肘都屬於肌腱炎,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也常見於許多特定職業的職人。
若發生在膝蓋,常見的有髕骨肌腱炎、膝膕肌肌腱炎、股四頭肌肌腱炎、鵝足肌肌腱炎等。其中有一個特性是,過度使用的程度越高則膝蓋疼痛感越強,通常會有腫脹或疼痛症狀。若不是太嚴重的疼痛,休息會是對抗肌腱炎最好的選擇;情況嚴重時則建議儘速就醫。
偶而才運動卻進行高強度運動者、或久未運動者、或高齡族群,加強運動前的暖身,提高肌肉的柔軟度與關節的靈活度,並且確實進行運動後的伸展運動,是避免肌腱炎發生的好方法。
貝克氏囊腫
貝克氏囊腫的生成原因也常是膝蓋的過度使用,所導致的膝蓋關節損傷。常見位於膝蓋後方的腫脹,是膝關節滑膜液異常堆積的現象。
初期只會有腳卡卡的感覺,甚至不感覺疼痛或不舒服;但隨著病情加劇,非常可能影響走路及行動,並且會有較強烈的疼痛感。
在症狀較輕的狀況下,多半囊腫會自動消去;較嚴重時,則很可能需要透過專業療程來排出堆積的液體。
退化性關節炎
好發於55歲以上及銀髮族、更年期後女性、過度肥胖者,或遺傳基因問題。女性病例多於男性,其中偶有青壯年病例。
容易有疼痛、腫脹、僵直及日漸加深的無力感,活動時關節可能發出聲音,嚴重時可能會有關節無法伸直、變形、O型腿等症狀。
致病原因有:
1. 過度運動:膝關節損傷、骨折、韌帶損傷都會加速退化。
2. 長期姿勢錯誤:長時間以不正確、或左右不平衡的姿勢動作,輕則引起痠痛,重則可能因為單側肌肉流失而造成代償部位關節磨損。
3. 職業傷害:因工作需求長期反覆操作相同動作、或使用關節高度承重、或長期搬重物者。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20到45歲族群,屬於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發炎。
與退化性關節炎相似,有僵直,腫脹和疼痛症狀;特別的是可能不僅止發生於一個關節上,有機會造成身體其他器官發炎,可說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根據近年研究,遺傳基因、特殊免疫反應與發炎反應,都屬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肇因。
膝蓋骨(髕骨)滑囊炎
關節滑囊(bursae)是充滿液體的小囊,人體全身有大約150個滑囊,主要分布在關節與肌肉、肌腱之間。關節滑囊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緩衝關節的潤滑液體,保護關節、肌肉與肌腱,以降低磨損。常見滑囊炎會發生在肩膀,手肘和臀部。
透過休息與冰敷,通常會有明顯好轉。
外力撞擊之外,會引發膝關節滑囊炎原因還有:
1. 經常使用跪姿:因工作需求或其他原因跪著而長期壓迫膝蓋,是發病的高風險群。
2. 進行風險較高的運動:有較高風險造成膝蓋強烈衝擊,如極限運動、橄欖球、美式足球、籃球、足球等。
3. 細菌感染:外傷所導致而細菌進入滑囊,也會機會造成發炎。
4. 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有可能引發。
膝蓋疼痛狀況可大可小,也許休息幾天就恢復,也可能嚴重到像是一場災難,許多運動選手最擔心的就是膝蓋出狀況了;而身邊的阿公阿嬤也非常希望保有自由行動的身體機能,透過我們分享正確的保養之道,是幫助老人家維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最後再次強調,膝蓋的結構而較複雜,適時尋求正當的醫療管道,有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是照顧膝蓋最好的選擇。
骨力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