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Overlay

手腳無力怎麼了?肌少症?9大重點快速認識

「活到老,動到老,臨老較好 」
關鍵字:肌少症
台語文:筋肉流失症
羅馬拼音:kin-bah liû-sit tsìng

肌少症是什麼?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種肌肉量和力量喪失的症狀,與年齡有直接關係,自2016年9月正式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被認定為疾病的一種。
1.特徵是人體老化過程中,肌肉量和力量逐漸弱化的綜合症,包含有生活品量減退、衰弱與死亡風險。
2.肌少症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與自然老化有直接關係,高齡者通常以較快速度流失肌肉;次發性則由缺乏運動、慢性病或營養問題造成。

肌少症怎麼辦?如何治療?

好消息是,肌少症是具有可逆性的。
雖然沒有對抗肌少症專用藥物,但透過正當醫療管道的檢測,找出形成肌少症的原因,並積極落實醫師的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即便患者是老年人,也有機會恢復年輕時的靈活與力量。

為什麼會得肌少症?

缺乏運動/日常活動量不足:例如長期臥床、常常久坐、不運動者等;
營養問題:進食量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厭食症、胃腸疾病等;
疾病:發炎症狀、嚴重器官衰竭、內分泌問題或惡性腫瘤等。

肌少症會怎麼樣?

輕則走路變慢、手腳力量下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生活無法自理,並大幅度提高跌倒、骨折風險,以及後續的臥床休養可能造成近一步惡性循環,間接導至失能與死亡風險提高。

肌少症的好發族群?

「好發於高齡族群,在青壯年時已悄悄發生」
在台灣,50歲以上民眾有輕微以上肌少症症狀者,可達45%,每10人至少4人有肌肉流失問題;換句話說,肌肉流失不只發生在阿公阿嬤身上,而是從中年就開始,屬於老化的自然現象。
隨著年齡增加,30歲青年,以10年接近5%的速度流失肌肉;40歲時,10年累積流失8%;70歲時,達到10年15%左右:包括身上大肌群的肌肉:大腿肌群、臀部肌群、背肌等處。

肌少症居家自我檢測

初步檢測肌少症風險只要5秒鐘:日本東京大學準教授飯島勝矢,曾提出測試肌少症風險的方法,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套在小腿肚(小腿最粗的地方為準,若手指圍成的圈圈不起小腿,表示肌少症風險較低;反之,如果手指圍起小腿還有很大空隙,很可能是肌少症高風險族群,建議要到接受近一步的醫療檢測,並對症下藥。
或是透過以下方法,可以觀察罹患風險:
量測走路速度:室內平地擺放兩張椅子,距離6公尺,測試走路時間是否超過7.5秒;
握力測試:擰抹布是否能夠擰乾;
大腿肌力測試:坐著要起立時是否能夠只靠雙腿站起,或是需要扶手協助將身體撐起;爬樓梯時否出現困難;
體重無故下降:在沒有增加運動或改變飲食的情況下,體重半年內下降5%以上,便可能有患病風險;
以上方法僅供初步觀察檢測,若有罹患疑慮,務必尋求專業醫療檢測。

我國運動人口概況

教育部長潘文忠部長在「樂齡愛運動 運動『銀』健康」記者會中提及107年運動現況調查數據:我國全年齡參與運動人口比例為83.1%,規律運動人口33.5%;其中60歲以上參與運動人口比例為86.1%、規律運動人口高達59.4%,顯示我國銀髮族的運動習慣優於其他年齡人口。
另一方面來看,「50歲以上民眾罹患肌少症者,有高達45%,高居亞洲之冠」,來自於骨質疏鬆症年會2017年調查數據、2019年6月下旬華視報導。
兩組數據之間,可推測常運動卻非有效運動的高齡人口,可能高達3成,顯示肌少症在人口高齡化之際,嚴然值得注意。

預防/改善肌少症方法

「運動與飲食的調整」
患有慢性病者,尤其銀髮族,建議需要在醫師指示下,依照運動/營養處方來進行。
久未運動者,建議可以531運動原則為目標,即每星期運動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並達到心跳110下/分鐘。並均衡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平衡感與柔軟度的訓練。
飲食方面則是補充營養,一般要增加肌肉會多補充蛋白質,但若遇到老年人牙齒不好不容易吃肉,可以參考蛋、魚肉、黃豆類料理來補充

預防肌少症相關政策

2019年7月上旬,衛福部與教育部聯合召開記者會,號召「樂齡愛運動 運動『銀』健康」。
成為高齡化國家第2年,政府大力號召銀髮族作伙運動,愛自己、贏得自己的健康。
記者會中,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將持續積極執行長照計劃,並同時結合更有前瞻性的長者「活躍老化」推動,以避免或衰弱及失能發生。
愛自己、愛家人,適時適量的運動,幫助我們一起遠離肌少症!
衛教分享:
相關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