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渡過COVID-19肺炎全球大流行疫情的2020年,全球團結抗疫的春天來到了尾聲,時間很快來到了母親節感恩月的五月,二十四節氣則準備迎接立夏;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公告,2020年立夏是5月5、6、7日這其中一天。
–
節氣,不只是「看天吃飯」的農林漁牧業相當重要的季節指標,對現代人來說,也是值得參考的食補指標,尤其在台灣四季天氣區別並不明顯,在中南部可能出現只有夏天跟冬天的區別,節氣幫助我們對「順應四時」有了更明確的參考;中醫強調 「因時養生」「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意味著順應大自然季節變化來調整日常生活與食物攝取,是能夠強化健康、避免生病的生活型態;換句話說,吃當季時令食物,就是讓身體搭配大自然,當季、在地生產的天然農產品,會是食補的最佳選擇之一;除此之外,當季又在地的農產品,通常是飽滿、好吃又便宜!

台灣有水果王國之稱,綜合環境、溫度、地理條件以及農產技術等多面向的條件,不僅水果品種多樣,品質更是屢屢獲得國際肯定,外銷至全球各地,透過水果讓世界認識台灣。
–
食補對不同年齡層來說都相當重要,尤其老人家/銀髮族的食物來說,在牙口及健康條件許可下,選擇在地天然食物優先、並搭配節令食補,也是相當推薦的方式。
–
本篇讓小編爆米花為骨力銀行存上一筆初夏/立夏時令水果食補的健康存摺!
快速導覽
初夏水果
本篇將介紹的有西瓜、芒果、鳳梨、李子、梅子。
西瓜
- 夏季瓜果之王
[特性]多汁甜度高、果皮硬度高耐儲存,性寒
–
原產於非洲大陸赤道附近,10世紀初由中亞傳至西藏,因此被稱為「西瓜」。全世界的熱帶地區到溫帶地區是適合西瓜種植的區域,溫度高於25°C較適合生長,屬於耐熱作物;通常將種子播種在有蓋子的盆裡,再將幼苗移植到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pH值在5.5和7之間;屬於大型水果的西瓜,每年一次收成,常見果肉由深紅色、橙色至黃色,廣受人們喜愛。
–
台灣農業品種技術先進,品種的推陳出新非常快速,主要分類以大西瓜、小西瓜及無籽西瓜三大類。國產西瓜自四月開始進入產期,到了五月初立夏後正值盛產期;地處亞熱帶與熱帶的台灣,氣候環境適合西瓜種植,全台灣都可以看見種植西瓜的農區,主要產區有屏東、台南、雲林、彰化、花蓮、宜蘭等縣市。
–
每年在各大產區也有西瓜盛產的活動舉辦,如雲林二崙西瓜節、龍井西瓜節、鹿草西瓜節;甚至在台灣師範大學每年6月5日也舉辦西瓜節,但原來臺師大的西瓜節是借用英文watermelon 來傳情的意思,送出不同顏色的西瓜代表不同的瓜語,相當有特色的傳情方式。
–
含水量高達90%以上的西瓜,是夏天的消暑最棒的水果選擇之一,消暑清涼入喉的感覺,常常讓人與夏天的回憶連結,滿滿的營養素胡蘿蔔素、茄紅素、維他命及礦物質等,且不含膽固醇及脂肪,除果肉外,接近果皮的白肉、果皮以及瓜子都可入菜或加工製成各類食品。開胃、解暑、食補、涼補吃西瓜,就趁夏天!
芒果
- 果中極品-本草綱目 李時珍
[特性]風味香濃,高纖高C助消化,性涼
–
原產於印度地區的芒果,已在全世界成為種植地區最廣泛的熱帶水果之一,累計有數百品種的芒果,以果實的大小、形狀、甜度、果皮及果肉顏色而呈現多樣化,常見果肉有淡黃色,金色或橙色,大量的維他命C有助於抗氧化力。芒果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國果,對於孟加拉人來說則是他們的國樹。
–
台灣屬於熱帶、亞熱帶的氣候與環境,相當適合芒果的栽種;農復會(農委會前身)於1950年代從美國(原生種為印度)引進愛文(Irwin)、海頓(Haden)、吉祿(Zill)、肯特(Kent)、凱特(Keitt)5個芒果品種,引進後不斷克服種種困難,於台南、屏東及高雄等地產量逐漸提升;農政單位推動行銷與外銷的豐碩成果,芒果在2004年被列為外銷旗艦農產品,於2010年後台灣愛文芒果深受日本市場喜愛;台灣愛文色澤紅潤,果肉風味香濃,口感細緻,具有高鑑別度,日本網路公司曾進行進口芒果喜好調查,高達 76 %的日本消費者偏好台灣芒果。
–
近年來約莫在6月底7月初舉辦的國際芒果節,由台南市政府農業局主辦,在芒果主要產區的台南玉井、大內、楠西、官田、南化、左鎮地區舉辦,2019年的夏天以「夏日的紅寶石,台灣好芒」為主題,結合在地特色,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消費者朝聖,也為台灣芒果行銷再創高峰;更有許多遊客會搭配產區來一趟芒果主題的夏日台南芒果輕旅行。
–
芒果冰,檨仔冰(suāinn á ping)
近年來台灣飲食文化中,芒果冰對許多人說像是每年夏天的必吃消暑聖品,不只在產區台南高雄屏東,人口稠密的六都都不難找到芒果冰的蹤跡,尤其台北東門捷運站的芒果冰店,更是廣受都市上班族與學生族群的喜愛。立夏後各品種的芒果紛紛上市,讓人食指大動;對於芒果體質敏感者,需特別注意攝取量。
鳳梨
- 旺來、鳳梨酥的台灣獨特文化
[特性]香甜多汁、高纖多C、消化酵素,性平
–
鳳梨屬於熱帶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在17世紀時傳入歐洲,初入歐洲曾一度成為奢侈品的文化標誌。而近年全球產量前五大國家分別是哥斯大黎加、菲律賓、巴西、泰國與印尼。
–
果肉高達86%的水分,讓鳳梨成為多汁酸甜又受歡迎的水果,13%的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再加上特殊的鳳梨酵素,有解油膩降血壓的效果,是飯後幫助消化最棒的水果之一;100克的鳳梨中可攝取到每日飲食建議量58%的維他命C以及44%的錳,當然還有其他較微量的維他命與礦物質。
–
環境偏向熱帶氣候的台灣中南部是適合鳳梨栽種的區域,最有名的是台南關廟、高雄大樹以及屏東內埔,其他產區還有南投嘉義等縣市,近期鳳梨相關活動分別有「2020台南鳳梨好筍季好運旺萊」、「高雄大樹鳳荔文化觀光季」、「2020年屏東鳳梨節」等。而依據不同品種主要分為水果市場導向及罐頭工廠用途,而大眾在水果市場常見的有釋迦鳳梨、牛奶鳳梨、金鑽鳳梨及香水鳳梨等。
–
由於品種的多樣化、改良與農業技術的進步,鳳梨已成為台灣四季都能吃到的水果;同時也因為鳳梨、王梨、旺來的稱呼而形成台灣人逢年過節必備的桌上佳餚,入菜鮮吃兩相宜,相信會為新的一年帶來更多好運勢;鳳梨酥的國際知名程度更讓鳳梨成為台灣代表性的水果之一,多年來伴手禮的熱門選擇。
梅子
- 亞洲特有種
[特性]生津止渴,清酸獨特,性平
–
梅子通常在國際上被稱為日本李子或亞洲李子,屬於亞洲特有種,原產於中國;在台灣、日本、韓國、越南可以看到產區,果肉通常為粉紅偏黃色;釀酒是日本常見的作法,行銷全球的梅酒,在當地稱為甜酒(sumomo shu),也有少數的藥用用途。梅子在夏天採收,完全成熟時可以生吃;但因爲果酸含量偏高,未完全成熟的梅子直接生吃容易造成腸胃問題,因此在台灣常見的作法是將有機酸高的梅子透過醃漬的方式保留其養分,而熟度高的梅子則經過殺青處理後入菜或製成果醬;近年來則有梅子醋、梅精等相關農產品。
–
台灣梅子主要採收節令落在清明節前後,最晚至立夏、小滿及結束產期,產區主要在中央山脈側邊,分佈在海拔400~1200公尺的低海拔山區,最有名的是南投信義與南投水里;有別於大部分的水果最好要「在欉熟」,青梅則是強調要「在欉青」,梅子的有機酸在六七分熟時達到高峰,但這時直接鮮吃容易造成消化系統負擔,多加工為脆梅或醃梅等;再過一段時間,採收八九分熟的梅子運用糖、鹽、蜂蜜、紫蘇等材料,分別作為蜜梅、紫蘇梅、Q梅等。
李子
- 天然美膚聖品
[特性]甘酸多汁、皮稍有酸味,性平
–
俗語說:「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立夏就是李子的豐收季,更是養顏美容的涼補聖品。
–
李子又稱嘉慶子,薔薇科喬木植物李的成熟果實。也稱李實。原生品種主要來自東亞(中國)、歐亞、北美。而台灣種植的李子多引進自中國,並培育出許多台灣在地改良品種。立夏也就是五月過後的產季,依序分別有山連李、紅肉李、桃接李、泰安李、黃肉李等,相較於進口李子,台灣李子的特色是體積偏小、果肉偏硬、酸度較高,故比較少消費者喜歡直接鮮食,而在市場上多以醃李子的產品出現。
–
李子果肉分別有黃色、粉紅色至深紫色,富含氨基酸與維他命B12,對於便秘情況有紓解功效,但由於果酸含量高,消化系統有急性慢性病者需依照醫師建議食用。
–
李子樹對環境氣候適應力強、適合的土讓較多,是高經濟價值又能快速生產的農產品。品種豐富的台灣在地農產-李子,每年陪我們度過整個夏季,直到立秋來臨。
結語
以水果豐富、高品質為傲的台灣,往往水果的香氣濃、甜度高,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但再好的食物攝取過量都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尤其提供老人家食用時,可能會有牙口不好、吞嚥不良而打成果汁的情況,那可能還要多注意果汁對於血糖波動的問題,搭配其他低升糖的食物一起進食可幫助減緩血糖波動。
–
因此建議,因應甜度、寒燥特性等條件稍加控制攝取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攝取量,「每日五蔬果」3蔬菜2水果,每份為半個飯碗體積,別因為太好吃就吃太多囉!
–
享受台灣時令水果真的很幸福
–
骨力小編
爆米花
–
–
延伸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