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型態忙碌,常久坐且缺乏運動,累積起來容易變成麻煩的肥胖、疾病等問題。
我們都知道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也常聽人們說『活著就要動』;許多科學證據與學術研究證實,不論年齡與族群,適時適量,並搭配適合個人的強度頻率,有效安全的運動,通常對人體健康改善顯著。如果是特殊疾病或慢性病患、70歲以上年長者,運動前則建議透過醫師的運動處方(一般為復健科或家醫科醫師)。
要怎麼幫長者進行安全有效的運動?
本篇透過運動處方的初步認識,讓我們更適切地協助家中樂齡族、銀髮族、高齡者,安全的動、適切的動、健康的動。

快速導覽
運動處方是什麼?
運動處方具有規律和周期特性的鍛煉方案,根據鍛鍊者本身體能、機能或疾病等綜合情況來提供的運動處方。
一個完整的運動處方應包含: 安全(Safety)、種類(Type)、強度(Intensity)、頻率(Frequency)、時間(Time)五個要點。由醫師針對病人身體的不良狀態與疾病提出運動建議,通常在開始運動計畫前要告訴醫師平常服用的藥物,初始執行運動計畫時要緩慢且小心地開始做,尤其是老人家以及鮮少活動者。在此分享幾個實用的運動處方給大家。
運動的漸進原則
- 安全第一,不受傷最重要。
根據家中長者狀況控制運動時間、強度或頻率,尤其久未運動者建議需由慢、時間短、低強度來切入,再漸漸加強/加長,並注重運動前暖身與運動後收操的重要性。
應盡量避免求好心切而進行身體不堪負荷的強度、時間或頻率,容易導致不舒服或過度疲憊,嚴重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協助長輩運動時,可從旁以數據或是錄影方式紀錄,讓長者看得到自己不斷進步,是很好的鼓勵同時提高興趣與動力。並且避免與他人比較,自己是自己唯一的對手。
運動方式(Type)
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 有氧運動:
燃燒脂肪、增進心肺功能及耐力。例如健走、慢跑、跳舞等。
- 重量/阻力訓練:
增加肌肉量(增加身體肌肉組成比例)、肌力及肌耐力,身體基礎代謝率與肌肉量息息相關。例如彈力帶/彈力繩、啞鈴(可以空寶特瓶裝水或沙代替)、壺鈴、槓鈴訓練等。
- 伸展運動:
改善身體活動性及筋骨柔軟度,並有助於釋放壓力。例如各種類型的瑜珈等。
運動強度(Intensity)
下列運動強度依序遞減:
- 費力身體運動、中度身體運動、輕度身體運動、坐式身體運動。
強度指的是運動時身體負荷程度,相對產生身體對運動時的反應,可能感覺輕鬆、適度或強烈。當前體適能較差或久未運動者,建議從較低強度的運動下手。
強度小範例:
進行有氧運動時,動作A雙手高於心臟,動作B雙手低於心臟,則強度A大於B。
進行深蹲時,動作A手持5公斤壺鈴,動作B徒手進行,則強度A大於B。
–
運動時間(Time)
依據運動強度設定來調整的運動持續時間。
依據國健署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或每週運動累積至少150分鐘。
若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方案,則是理想運動每次介於20~60分鐘,最少20~30分鐘,對促進心臟血管功能的效果較好;這時間包含運動前的暖身/熱身運動,以及運動後的收操/緩和運動。
時間效益是需要考量的,透過正確、完整的動作可達到最好的運動效率。
運動頻率(Frequency)
運動強度高則可降低頻率,中低強度則建議提高頻率。
增進心肺功能:建議每週3天以上。
重量/阻力訓練:以大肌群分類各部位每週大約2次,肌肉訓練後充足的休息與修復,是肌力增長重要的步驟。
每天身體狀況不同,建議根據每次運動前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切勿勉強進行。
常見問題
長者運動小知識
- 暖身是一個雙贏的步驟,提高運動效果並且減低受傷風險。
- 先講求動作正確,再逐步增加挑戰/強度/難度。
- 大多數運動過程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可依照個人習慣吸吐,或練習用力時慢慢吐氣、放鬆時慢慢吸氣。
- 裝備、設備需齊全,例如合適的運動服、合腳的運動鞋襪子、護具及環境安全設施等。
- 一般健康狀況者,在運動前中後都應攝取足夠水份,每天大約是2000c.c.(有醫師建議控制水份攝取者不在此列)。
國健署的運動小叮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注意事項_含15~69歲簡易自我評量方法
老人家身體退化,適合重量訓練/有氧運動?
適合,請務必循序漸進進行,勿操之過急。
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建議需徵詢醫師建議,健康狀況不錯的年邁長者,肌肉量、爆發力及耐力透過訓練都是會增加的,好消息是,效果和年輕人訓練效果相差不遠,掌握安全且正確運動都是沒有問題的,對於保持長者自主生活是非常關鍵的生活習慣。
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建議需徵詢醫師建議,健康狀況不錯的年邁長者,肌肉量、爆發力及耐力透過訓練都是會增加的,好消息是,效果和年輕人訓練效果相差不遠,掌握安全且正確運動都是沒有問題的,對於保持長者自主生活是非常關鍵的生活習慣。
運動為銀髮族帶來哪些好處?
- 針對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運動有助於全方位照顧身心健康。
可達到預防:疾病(例如肌少症、降低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發病與死亡風險等)、跌倒風險及意外災害、運動功能喪失、生活能力喪失、身體活動性減少、孤獨寂寞感。
生理機能保養/提高:身體可活動性(Mobility )、筋骨柔軟度(Flexibility)、肌力(Muscle strength)、爆發力(Explosive strength)、耐力(Muscular endurance);維持/增進心肺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新陳代謝幫助體重控制。對於神經系統(眼手協調能力)、腦力刺激也都有幫助。
生活機能的幫助:健康的生活自主能力及行動力,也有排解壓力、增進社交生活的效果。
–
–
「活著就要動」運動能帶來健康快樂,改善生活,對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投資哦!身邊的長輩也很需要,這個週末有什麼計畫呢?揪家中的長輩們一起運動吧!